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3:56:58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1

非常仓促的备完课,很紧张的上完课,总算松了一口气。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的这节课,加上教研员的一番指导,颇有感触。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真正步入审美鉴赏的殿堂。我将《故都的秋》定位为散文鉴赏课,课型为一节。教学时以学过的古诗文感受入题。再总提第一段使学生入境,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总提五幅秋景图。再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师生互动探究生成开放型课堂,始终以散文的文体特点为基点和生长点,通过品读联想、合作探究等方法进入散文的鉴赏层次。最后以第12段的议论提升思想,明确概括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引申出写作背景。

纵观整个上课过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第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评课的教研员老师说我这一点把握的不错。

第二,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三,注重了课堂提问,激发探讨兴趣,促进引发多数学生积极的活动愿望,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能促进人际活动,加强学生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反应。

第四,注重了合作学习,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对教学流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清晰的,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则课前学生基本没有预习,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较好的领悟。

二则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教学不循常规,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突然上多媒体体课,学生觉得很新鲜。看来我自得的设计“亮点”──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再进行瞻前顾后的文本鉴赏,学生不适应,学生习惯了逐段推进的鉴赏模式,这种突出重点段落的方式,学生仍然含混不清。

据此,我想教学时首先增设了两个问题:

①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②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四个问题,明确划分成四组各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三则说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三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略的讲的有点罗嗦。评课老师也说出了这一点。我想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真正能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再则高潮和收尾部分较为仓促,给人虎头蛇尾之嫌,没有受到精心设计的功效。发现还是自己太过理想化,“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教学是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我的设计不符合职高学生的接受心理,没有探究透彻,有人为拔高之嫌。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2

1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2学情分析

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学生阅读时并无多大理解上的障碍。通过诵读,主要让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中心调动景物的高超技巧,在欣赏品味作者营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借鉴作者多变的描写手法。

3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把握作者是怎样将“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

一、题解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秋就有了深沉的历史意味和厚重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创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三、重点字词

潭柘寺zhè拓本tà开拓tuò椽子chu ……此处隐藏15925个字……不时碰撞出火花,一些不爱说话学生也抢着发言,气氛相当活跃。教师的真情独白深深的打动了学生,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整个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几点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学习中注重美读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而语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找到最适合于释放才能的契机。我认为,美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对美读有过确切的诠释:“美读就是用心地读,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完全沉浸于言语作品时,听读类的输入型语感图式就可以得到开拓与改造”。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师的美读的示范、感染作用,而只仅仅通过录音材料,或个别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表演来点缀。而我在教学中,强调了教师的美读。在精心挑选的贴近课文感情基调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对课文片断的朗读,很快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到文章营造的氛围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每个个体再独自进行美读,就能初步体验到文章的精微与高妙之美,为后面的探究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合作探究时,将“品”与“读”结合。

当然这个读不仅仅是单纯地教师的读、学生的读,而是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将“品”与“读”结合,将品析景物,揣摩语言与学生的美读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我选择了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学生通过个体品读,归纳出那一幅幅北国的秋景图,都是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来描写的,给读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写之景,都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真切感悟,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具体而形象,能唤起大家丰富的想象。我改变了用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他们通过品读,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品析作者笔下的秋,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受,再让他们自己美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品一品,读一读,在品中推动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品味。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争相起来谈看法,谈体会。这里的发言,没有固定的模式,标准的答案,有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每一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就连平时特别胆小说话就脸红的一个女生居然两次主动举手和大家交流,当时确实给我一个惊喜,同学们也都投之以欣赏的目光。教学中这种给老师、给学生的异外惊喜,也是推进学生自我主动发展的潜在动力。而另一位同学对落蕊图的细腻体验以及她感性、动情地对她所喜欢的几个句子的美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形成了这节课的第一个高潮。

三、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创新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品读,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见,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不仅能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感受到作者从文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由此延伸开来,有所发展、创新,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到了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甚至有不同于文本的声音,尽管有的观点浅显甚至模糊,但它们都是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是创新精神的萌动。课堂气氛的轻松自如,为大家敞开心扉提供了机会,就是平时对语文不是特感兴趣的几位男生也争取到发言机会,谈到自己对秋的感悟。这种气氛特别容易让人激动,也营造了师生互动、对话的平台,我也即兴谈到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伴随着我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感受,我忘情地流下了眼泪,全体同学为我的真情所感染,报以热烈的掌声,形成这节课的第二个高潮。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这一环节事先没有准备,也无法准备,当时我特别感动。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咏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打开感情的闸门让人性化了的生活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让真情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所到之处,必将鲜花盛开,风光无限。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但它体现了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种执着,即希望在课堂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境界,为此,我一直追求着。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学生匠心独运,别一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所谓“深刻”总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即“跳起来就可摘到桃子”。而所谓“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悟和态度,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实践证明,当老师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时,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师生之间这种以诚相待,彼此不断进行各方面、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生机勃勃地开展。我相信,学生一定能从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正直的期待,能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合作、创新是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品格与内涵。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个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从教育方式到学生的学习策略,从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都需要有助于具有自主、合作、创新精神与品格的人的充分发展。

确立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将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自觉反省、检讨我们以往的教育,有助于我们只争朝夕地克服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压抑,对创新能力的摧残,对创新型人格的蔑视,有助于使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更明确的方向,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