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2 13:36:56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2: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方法】

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 ……此处隐藏16986个字……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复述内容;会写三个生字;初步感受科普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并结合资料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复述,分析写法。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指名带读生字词。

进入小学阶段以来,我们已经学习了3000个生字。其实,除了书本上的文字外,大自然中也有许多文字,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去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1回忆上一课的学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贴板书:星、云、石——石灰石、花岗石)

1.2这四种文字分布在哪里?这“文字”既有天上的,又有地上的,正如课文所说——

电子白板出示: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齐读)

2结构分析

2.1学生依据课文说出大自然这本书分为《天书》《地书》(师板书)。

2.2这些文字既有天书里的,又有地书里的,作者是怎么把这两种内容连起来的?

电子白板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说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这句过渡句把“天书”与“地书”巧妙地串联起来。

(板书:巧妙过渡)

学到这里,我们发现,课文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先总写“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然后分写了4种文字,中间用了“过渡句”巧妙地串联,值得我们学习。

2.2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给课文2、3节加个总起段

(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的书)

3概括复述

这本书我们已经编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给大家当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的四种自然文字吗?

电子白板出示: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 ,告诉我们 。

北极星 天空 哪边是北方

砧状云 天上 就要下雷雨

石灰石 地上 曾经是汪洋

花岗石 地上 曾经有冰川

小结:读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用处?

(板书)

4品读拓展

在刚才翻阅大自然这本书的时候,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有兴趣?

【以下使用超链接,非线性出示。】

4.1星

4.1.1教写“熊”

4.1.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举例子、叙述)

出示图片演示小熊星座——北极星

先找到小熊星座——再找北极星——然后就找到北方,这个过程作者写得非常清楚,让人一看就懂,这样的方法叫做“叙述”。

4.2云

4.2.1教写“怂”

4.2.2课文是怎么描写云的?(云山 铁砧)

云山——把“云”说成“山”,你有什么体会?云体积大、数量多——读出“大”“多”

铁砧——见过铁砧吗?(出示铁砧图片)

这就是铁砧,长条状、两头尖,打铁用的垫板。你能看着它猜猜砧状云的样子吗?

(出示砧状云图片——出示砧状云和铁砧的对比图片)

把陌生的事物比作常见的熟悉的事物,这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板书:打比方)

4.2.3你知道哪些云还预兆着天气变化呢?

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智慧的飞行员们通过观察积累,懂得这个道理,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经验,也成了他们的习惯,有几条谚语请大家读读。

(白板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4.3石灰石

写法:“普通”与“不普通”作比较。

简单讲解地壳运动“地质变化”

4.4花岗石

4.4.1这段话里有三个问号,这是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这种先提出疑问,再解答的叙述方式,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

4.4.2研究第一个问题:是谁把它搬来的?自然界中主要有三种力量可以搬动岩石——风、水、冰,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你觉得谁最有可能搬运花岗石?说说理由。

我很奇怪,冰会搬东西吗?(不会)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读一读花岗石文字,在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找一找还有哪些字运用了拟人?(搬、穿、爬、带、走)冰也活了!可是这么大的石块,冰怎么搬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4.3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花岗石是一下子就被搬过来了吗?这个“爬”为什么加引号呢?

(因为用拟人的手法,也说明了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

4.4.4下发打印出来的“漂砾”词条解释,训练默读

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读完提问:

(1)你读懂了什么?

(2)对比伊林的这段文字,你更容易接受哪一个版本?为什么?

伊林的科学小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百科全书中的文字更加严谨、准确,这是针对不同读者所选择的语言风格。科普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枯燥的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伊林用了一个“爬”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漂砾”现象形象地介绍给我们,这就是语文,每个字值得咱们细细品味!同学们,让咱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5方法总结

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5.1听完伊林的故事,回到文中找找,伊林为什么会成功呢?

源于他走进自然、注意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板书)

看来,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

5.2拓展衍生

就让我们学习伊林的写作手法,介绍一种你已经读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尽可能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你的文字活起来,可以借鉴花岗石的介绍方法。

(提供几幅图片,请几位学生展示复述)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