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5-22 13:37:12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听读课文录音,然后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五、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六、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⑷ 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 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七、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八、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九、教师小结并拓展延伸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4.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

5.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 ……此处隐藏5525个字……出这句话的疑问的语气 )。

2、小鱼游出水面:

⑴ 指导读小白兔的话:

语速稍快些,读出急切、疑问的语气。

(小鱼的行为跟往日不同,小白兔感到奇怪,急切地想知道缘由。)

⑵ 是啊,小鱼怎么有空出来呀?谁能读读小鱼说的话再告诉大家?

(原来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小鱼游到水面上来透透气。指导读小鱼说的话,语速稍慢,语气亲切。)

可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学生假想自己是一尾小鱼,潜游在水下,感到水里很闷──稍稍屏住呼吸,然后伸直身子,张口“透透气”。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雨前天气闷这一现象的感受。

3、蚂蚁搬家:

⑴ 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读蚂蚁说的话,“是”要重读,要读出句子肯定的语气。)

⑵ 下雨前,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呢?它们会向什么地方搬东西呢?

(往高处搬,以避免雨水的冲击,板书:蚂蚁搬东西)

⑶ 听了蚂蚁的话,小白兔又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这么做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因为此时,小白兔完全相信要下雨了。)

重点指导读第8自然段,语速稍快,特别要读出小白兔急切的语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感情朗读抓重点语句体会拓展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学期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抢答他是谁?

他,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饿死长征途中。(老班长)

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生命之桥。(老汉)

他,神机妙算,算天、算地、算人,三天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令妒忌他的人自叹不如。(诸葛亮)

他,勇武机智,赤手空拳打死一头大老虎。(武松)

他,有着一颗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新,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一口井这一梦想不懈努力!(瑞恩)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刷子李。

二、解题,明确学习要求

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个粉刷匠,专干粉刷这一行,姓李。)那么,如果做豆腐做得特别好的王师傅咱们可以叫他──豆腐王,张师傅泥人捏得特别好,咱们称他──泥人张,是呀,在旧天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称呼。那么,这篇课文我们的学习重点在那儿呢?

指导阅读自读提示,勾画要点,补充自学要求:

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

⑵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⑶找出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4、根据自学要求阅读课文,对第一题勾画圈点做批注,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5、交流自学心得:⑴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也就是他的奇表现在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重点句,并指导朗读: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干活前,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可刷子李一举刷子白得清爽。

啪啪声里雪白的屏障。

每一面墙刷完没发现。

⑵那么,作家冯骥才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请小组同学合作讨论,把你们组总结出来的写作亮点归结出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引导归纳要点,学习写作方法:

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三、积累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谈话:本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同学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同时,已经找出了不少精彩语句。现在不妨再读一读,选一句最精彩的推荐给大家,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再次阅读,准备推荐。

2、交流精彩语句,体会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

3、摘抄精彩语句,尝试记忆: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记忆的第一阶段:作者写了刷墙时的哪几个场景?(蘸浆、摆刷、效果)记忆的第二阶段:每个场景作者是怎样表述的?(学生听读每一句话)记忆的第三阶段:把每句话连起来,力求准确,完成记忆。

四、课外延伸《泥人张》、《快手刘》任读一篇。简单介绍作者冯骥才及本文出处: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同学们,这篇文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在这本书中,作者笔录了生活在市井俗间的一个个怪异人物,作者曾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那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的裹脚女向我们走来,这一个个人物就如同一道道民族风景线,记录着一段历史,让我们课后一起去读读这本书吧!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