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5-22 13:37:3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3.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把米粒宝宝送回家。

2、我们的火车一路上遇到了许多词语宝宝,谁认识他们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

(二)导入新课

1、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课件点击,出现一幅中午炎热的情景,特写一个火辣辣的太阳。) 看图说话:图上画着谁?在哪里?干什么?

2、唐朝诗人李绅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的古诗——《锄禾》

3、朗读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生齐读古诗后,告诉学生在朗读五言绝句是,大部分是在前2个字后有稍长的停顿。接着教师示范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然后让学生练习读。

二、讲授新课

(一)、理解题意,了解古诗结构。

首先解题,“锄禾”,即给禾苗锄草松土。

(二)、教给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行“锄禾日当午,”

1、谁知道“锄禾”的意思?

2、“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中午太阳晒得最热的时候)

3、教师讲解:古人写诗时,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往往把词语的顺序进行了位置的调换,在这一行里,就应该把“锄禾”和“日当午”

的顺序还原,翻译起来才通顺。

4、指名学生翻译,教师及时补充和表扬,注意要说出“谁”在“锄禾”。

第二行“汗滴禾下土。”

1、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古诗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字)的意思,然后再把它们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诗句的意思了。

2、指名学生说:“汗滴”、“禾”、“下”、“土”的意思。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行诗句。

4、两句放在一起翻译并朗诵

5.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

第三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学习方法同第二行,学生对整句话的意思容易理解。

2、“皆”是什么意思? “皆”就是“都是”的意思为止。

3、板书“皆”的意思,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这两句诗就写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 读整首诗的诗意。

三、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在家庭和学校用餐时,自己或别人有无浪费粮食的现象。如果有,在学了这首古诗后,你会如何去做?从而让学生明白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道理。

四、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锄禾》这首诗,明白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在生活中珍惜粮食的好方法在一起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锄禾

当:正当

餐:饭

皆:都是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给4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能正确用字,减少别字。

3、知道一词多义现象,并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别词义。

4、能把表示“一定”意思的肯定句,改写成“非……不可”的双重否定句式。

5、能把句子中残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6、能用摘录法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改写句子,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整体感知。

二、指导第一题。

1、读准每个字的两种读音。

2、口头组词交流。

3、比较归纳,掌握规律。

di:箭靶的中心 she: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断了

的 折

di:真实、实在 zhe:一般常用于东西弄断或弯曲

san:由聚集而分散 juan: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或圆筒形的东西

散 卷

san:没有约束或零碎不集中 juan:常指卷子

4、书面组词。

三、指导第二题。

1、自由书空,想想每个字容易写错的地方。

2、指名逐一板演,强调易错处。

3、认真抄写。

四、指导第三题。

1、学生自改别字。

2、交流,订正。

3、比较组词,加深印象。

五、指导第四题。

1、自己读句子,想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

骄傲:(1)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2)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生气:(1)因为不合心意而不愉快。(2)生命力,活力。

自然:(1)不勉强,不呆板。(2)表示理所当然。

3、小结: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根据语言环境正确理解。

第2课时

一、引入。

二、指导第五题。

1、分析例句。

(1)自由读,想想两句话的意思。

(2)比较异同。两句话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句式不同,原句的“一定”换上“非……不可”,在语气上更肯定。

2、试改第1句。交流。

3、独立练习第2句。

三、指导第六题。

1、回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哪几部分。

2、判断每句话缺少了什么。

3、补充缺少部分,注意加上标点。

4、交流纠错。

四、指导第七题。

1、自由读,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2、想想:概括这段大意,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摘录法,因为有概括性的句字)。

3、划出概括性的句子并加以整理摘录。

五、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乐的节奏。

2、创编动作,表现做家务的情景。

3、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1、音乐CD。

2、布置好的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倾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的家庭情景。

指导语:歌里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2、学习歌曲。

1)、教师演唱,幼儿轻声跟唱。

2)、教师与幼儿共同大声演唱歌曲。

3、引导幼儿回忆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是怎么做家务的,请个别幼儿表演。

指导语: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你能表演给我们看看吗?

4、与幼儿讨论:如果玩“扮家家”这个游戏,需要哪些人及材料。

将幼儿进行分组,一个人当爸爸,一个人当妈妈以及娃娃家材料。

5、播放音乐,老师与幼儿一同玩“扮家家”的游戏。

两名幼儿一名扮演爸爸,一名表演妈妈。

教师可以以孩子角色进入,也可以去娃娃家做客,观看孩子活动情况。

6、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结。

指导语:今天的游戏中你表演,你扮演了谁?你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照顾娃娃的?

课后反思:

整首歌曲的歌词孩子们很熟悉,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当我范唱这首歌曲时,孩子们马上有了感应,和我一起说: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 开始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一起学,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还很有节奏。可见,来自孩子生活熟悉的东西是很能为孩子们理解、接受的。

当我提出问题:“你看到爸爸、妈妈平时会做哪些家务活呀?”孩子们都能很拥跃地回答,有的孩子还配上了动作。

因此,我在让孩子们学习这首歌曲时,只要强调歌曲的节奏就可以了,孩子们能很快理解并学会。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开饭了——”这个语言节奏拉得太长,所以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拍节奏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理解.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淳朴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重点事情的重点词,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想:课文中主要写的是谁?看图说话(在金色的沙滩上,画家遇到了一位拾贝壳的小姑娘。)

三、读这篇课文要带着什么问题呢1.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2.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四、带着问题再次读书分段:第一段(1~6)第二段(7~12)第三段(13~21)

五、认准以下这些词语的音(见板书。)

六、齐读课文

七、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词或句子。)

八、作业:读书,想一想,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第二课时

导言:

你到过海边吗?你喜欢海滩上那些奇形怪状、五光十色的贝壳吗?但是在海滩上还有比贝壳更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一、读全文: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发生在金色的海滩上的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指名三人各读一大段。

二、深入理解内容

(一)读第一大段,说一说主要内容。(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

(二)当小姑娘捧着贝壳让画家看时,画家笑了笑,画家心里可能想什么?(画家看到小姑娘喜欢贝壳,又发现小姑娘在海滩上捡的贝壳不是很好看。心里想我去给她捡点漂亮的贝壳。)

(三)画家游向礁石,是给谁拾贝壳去了?小姑娘知道吗?她怎样做的?(画家是给小姑娘拾贝壳去了,小姑娘并不知道。她给画家看着衣服。)

(四)找出描写海滩美丽的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

(五)总结学法。(出示投影片。)

1.读文知内容。

2.抓重点词句。

3.分析与概括。

(六)用上述方法学习第2、3大段。

1.第二大段主要讲什么?(主要讲小姑娘给画家看衣服的经过。)要抓的词语是焦急、紧紧地。

小姑娘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我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课文通过天热,时间长,老伯伯的劝说,体现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乐于助人,认真负责的好品质。)小姑娘开始是焦急,当海水轻轻地漫上海滩时,她为什么要紧紧地抱?

2.第3大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两件事来。(分成两层。)画家捡来的贝壳怎么样?为什么小姑娘不要?抓词语灿烂夺目什么意思?(她给画家看衣服,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画家感动之极,他怎样做的?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故意丢壳,回报姑娘。)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被小姑娘淳朴、诚实的行为所感动。)

三、总结全文说说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一)文中有几个角色?

(二)分角色朗读。

(三)读出感情。

本文抒情意味很浓,使学生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那美好的心灵。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人一台显微镜(设备不够的学校至少应有一台给学生轮流观察),红墨水、黑墨汁各一瓶。两只烧杯分别装入冷、热水,滴管一支,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一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分别将红墨水用滴管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各一滴。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应答:看到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追问: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应答:扩散快慢即分子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二、新课教学

现在研究一个更明显的证明分子在做不停地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1

介绍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植物花粉颗粒,发现这些小颗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

2.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布朗运动实验:

(1)先调好显微镜。

(2)在载玻片上先放上一大滴水,后在水上滴一小滴稀释的墨汁,盖上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

一般回答是小黑颗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追问:还看到些什么现象?

应答:有的颗粒运动得快些,有的慢些,或颗粒越小的运动越明显。

(对于这一追问,常常有许多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借机教育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用滴管滴人玻璃片上一滴热水后,再继续观察布朗运动与前次看到的有何不同?

应看到较前次的布朗运动加快。

3.带领学生看课本64页图11-4,说明图上记录了三个小颗粒,每隔30s记录到微粒的位置后用直线连接起来的,虽不是小微粒的径迹但也可以看出小颗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

4.布朗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用投影幻灯及布朗运动模拟器边演示边说明。

由于大量水分子(比小颗粒小得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和小颗粒相撞。每个水分子和小颗粒碰撞都使小颗粒受到冲力。每一瞬间各个方向都有大量分子碰撞小颗粒,哪个方向冲力大些,小颗粒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下一瞬间另一方面冲力大了,小颗粒就向另一方向运动,结果使小颗粒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布朗运动。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