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 ……此处隐藏23255个字……学生掌握知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阅读课感兴趣,同时学生学习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2、教师应掌握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问题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材料,它影响着教师问题设计的方向以及所设计问题的难度,问题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对学生在字词句理解、标点符号掌握等方面的要求,设计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故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除应以语文素养为导向并反映广泛的教学内容,也应关注语文知识、阅读技能。同时由于课标对三个学段的阅读要求有梯度差异,学段的阅读重点也不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要求。
3、教师应提高问题设计意识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为引导者、组织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论在备课、授课甚至是课后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辅助作用而不是将课堂完全交与学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其对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加以限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对年段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以及不超出教科书对学习内容的范围规定的问题。备课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问题设计又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们特别是新手教师应该提升问题设计积极性,明确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准备问题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而不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教科书编者等人的专利。
4、提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能力
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即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解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解读、分析结果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能力指根据所选定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包括分解教学内容确定目标,根据目标决定给定,根据目标与给定的差距明确障碍,以及通过选词、构句将问题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能力是教师问题设计能力最为重要的内容。为此,提高教师问题设计能力的关键应该是提高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问题的能力。
5、完善教师的日常问题设计实践
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流程。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等资料列出本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并绘制知识框架图;其次,将知识框架图中的知识点分配到本学段的教材中,根据教材中的选文内容、单元安排、助读系统确定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的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并绘制教学内容分配表;最后,根据学情从教学内容分配表中确定学习内容。二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核心问题并预设辅助问题的过程。三是将问题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一边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一边进行教学内容向问题转化的过程、策略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教学内容向问题转化的过程、策略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希望通过行动研究充实自己任教间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15精彩开篇词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鸟》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二、自学指导(一)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羽翮(hé) 瞵视(lín) 抟摇(tuán)
鸟啭(zhuàn) 曳着(yè) 斑斓(lán)
丰腴(yú) 秾纤(nóng)(xiān) 倏地(shū)
鸢鹰(yuān) 跼蹐(jú)(jí) 感喟(kuì)
戟张(jǐ) 褴褛(lán)(lǚ) 窗棂(líng)
鸱枭(chī)(xiāo)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没有依靠。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战栗: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3.作者链接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2):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第二部分(3-5):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第三部分(6-7):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2.轻声朗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和外形的词语。
【交流点拨】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斑斓、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秾纤合度、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3.以上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
都是褒义词;表示作者对鸟的浓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这篇散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
我爱鸟。
(二)深层探究
1.第5段“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义是什么?“我”对其不存幻想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形成的象征意蕴。原因: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不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鸟?作者对这些鸟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豪横无情的鸟以及令人悲苦的鸟。看到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作者是无比的关注;在四川欣赏到令人喜悦的鸟的声音、形体,作者对这些鸟是充满“爱”的;对豪横无情的鸟,无法幻出诗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鸟时,作者则是充满同情。
3.前面四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交流点拨】
如果说前面四节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四、板书设计
关注笼中之鸟
我爱鸟 欣赏喜悦之鸟
同情悲苦之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