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中小学辅导

-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2024-05-22 16:18:29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刻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道、禅为一体的思想系统,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想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需要对它的思想体系进行学习和理解,因此教育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立青少年去学习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但是不能让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一一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背诗而背诗,这与让中国传统经典走进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本末倒置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内化于心,才能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握住其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可以说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不论是昆曲、京剧,还是黄梅戏、河北梆子,其化妆、服裴、语调、唱词、步法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这与以欧洲歌剧为代表的外国戏曲艺术明显不同。中国的水墨画使用宣纸、毛笔、墨汁,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追求在一幅有限的画境里觅得无限的天地,这与西方油画的画布、笔刷、颜料等工具以及将绘画当做科学从而追求客观、逼真的传统绘画态度也大相径庭。中国书法更是发展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的精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还应身体力行,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行为范式”。炎黄子孙在华夏文地躬耕多年,已形成许多对自然和生活的认识。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先人指导农业耕种的历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包括“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则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通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因素,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可以间接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一个生动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古今中外、优胜劣汰”的原则,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厚古薄今或厚今薄吉,也不能崇洋媚外或唯我独尊,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说要坚持开放、发发展和辩证的态度。三个途径虽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中国的文化自觉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摘编自张新科《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三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应该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以儒.道、禅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B. 通过对四书五经、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就能内化于心。

C.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比西方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D. 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北每一个人都应传承包括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所包含的中国古人对自然、生活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文论证的前提,文章在此共础上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

B.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传统艺术关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论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传统艺术。

C. 文章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通过生活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范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D. 围绕花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途径,即通过教育内化于心、通过艺术传承中关观念,通过生活传承行为范式。

B. 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 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传统历法、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共司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个途径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这三个途径显各有不同,但殊途同归。

D. 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白觉,共目的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上的图画

丁肃清

珍奶把一大盘刚出锅的羊肉放在桌上,一边吹拂着烫痛了的手指一边说:“趁热吃!清炖羊肉。”

飘飘袅袅的热气弥漫着异香,诱引得我的喉头连连蠕动。为欢迎我回老家来,她特意让人宰了一只羊。我是珍奶抱养长大的,对老人家情同生母,时常回老家探视,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看着我大口的吞咽,珍奶慈祥的脸上如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细细密密的皱纹每一条都笑着。

“你爷在世时也好吃肉。”她说,“三天没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爷去世已经多年,可是每当我同珍奶叙话,她总是提起爷这个话题。这一次,她又讲了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打日本那时,你爷是上八路,轻易不敢回家来,怕汉奸告密。有一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黑压压的一片蒺藜刺儿,我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

儿时就听珍奶说这故事,那时候珍奶的故事美妙,像童话。如今听起来淡了,淡得像一碗白开水。真想让珍奶多说点别的,可提起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十分投入,唠叨个没完。

院里。“哗、咩”地颤抖着几声羊叫,像小孩子的哭泣。我莫名其妙地被吞下去的羊肉噎住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拔撩着我的.心。从窗子往外看,不见有羊的影子。只从窗外的墙根下传来一声声的羊明。

珍奶见状出门。我随出。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张尚深的山羊皮,正是珍奶为招待我刚宰的那只羊。墙根下,站着珍奶喂养的另一只羊,它仰起头,在墙上那张羊皮上依偎,深深地在那皮毛上舔、舔....的心为之震颤。

珍奶牵开那只羊,说:“这东西,还有灵性哩!”那一晚,我的胃里毛扎扎地难受,没有情绪同前来串门聊天的乡邻叙话。珍奶却说得高兴。少不了又提起爷的故事:“天他摸黑儿回家来,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的蒺藜刻儿,黑压压的一厚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

说得我真有些不耐烦,就说:“老 ……此处隐藏6926个字……>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4.理解填空。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潮流。请结合(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五、诗歌鉴赏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斯石英比沙子要重。

C.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D. 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2.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

A. 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 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 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 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3.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我给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五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狠劲地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睛的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这位叔叔,谢谢这位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阅读选文,完成表格。

主要情节

儿子的态度或感情

1

捡到手机

A

2

谈论处置的方案

B

3

C

心情很好

4

回顾还手机的事情

D

2.说说文章第⑤段中“语无伦次”的含义和作用。

3.联系文章说说第⑥段中“善良”和“不虚伪”所指的分别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七、命题作文

二选一(从以下两个作文题中选一个)

(1)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请以“我与手机的爱恨情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卷面整洁,分段合理。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2017-2018学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