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中小学辅导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2 16:18:3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开学伊始,即带领学生走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假期去贴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 布置: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

A:完成练习册。预习下文。背诵这首诗。

B: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观察日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能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育学生鄙视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言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媒体】

实物标本 录音机 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自录变色龙的特征介绍和背景介绍;

2、实物标本 朗读磁带 投影图片(人教版第三册配套内容)

【教学方法】

听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物世界”吗?你们到动物园游玩过吗?你们见过变色龙吗?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变色龙的知识。

(边出示实物标本边放录音。)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脊椎动物,四肢稍长,运动极慢。舌长,可舔食虫类,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请听作者写作背景录音介绍。(放录音,板书课题:变色龙)

《变色龙》,作者,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大大加强了警察的权力,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内容。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了本文的社会背景介绍,所写的是发生在军警宪兵当道的俄国警察统治时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再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语气、声调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及当时环境;注意删节号所表示的停顿、省略、转折等语气,看本文描述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故事。(放课文朗读录音一遍)

回答:

1、课文朗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2、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出示投影图片)

⑴ 概括画面内容: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⑵ 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 狗 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 善变)

3、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完成表格。

教师边订正边板书:

三、分析课文,讨论总结。

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种观点,五次变化?

(主人当官 官官相护 板书:警官 将军哥 当官的 赫留金 老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讨论)。

板书:

看风使舵 阿谀逢迎 专横跋扈 欺压百姓。

3、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 ……此处隐藏11489个字……按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莱昂小溪纺织娘厉声垃圾鸟栖虫居蠕虫嗬蜗牛

(2)释词。(讨论交流)

小溪纵横鸟栖虫居甜滋滋厉声裤兜中毒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溪”,右边中间不是绞丝旁。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交流)

2.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3.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各自谈体会)

(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

(2)用人名做题目。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讲这个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会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准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

2、教师范读,注意断句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学习生字:濡 沫 涸

4、练读课文,读熟练

二、学习课文

1、借助书下注释,试着自己讲讲课文的意思

2、指导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鱼相与处于陆:(许多)鱼一起(就)呆在陆地上。相与: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湿:(它们)互相哈气用来湿润(对方)。呴:张口呼气;嘘气。以湿:使湿润。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对方)沾湿。

3、朗读背诵课文

4、总结:庄子是一个洒脱的人。庄子的意思其实是说,与其两人身处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开开心心,没有身入困境,也彼此从来不曾认识对方。

三、拓展阅读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译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昼的永恒是自然。人对此不能参与其中,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当作父亲,还终身很爱戴它,何况那卓越的真人呢?人们只认为国君胜过自己,还终身很情愿为他去死,何况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鱼儿一起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与其称颂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忘掉来归化那道。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乐事了。

四、布置作业:语文书后给出了四个成语“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查找资料了解这几个寓言的内容,并了解寓意。

板书设计: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